驻校社工:新生(中职)适应性心理服务-四川社会工作网【官网】


谢颖灵 2019-02-14 09:28   民政部门户网站  来源社工中国网

社会力量和学校教育有互动,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动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下,赋予了新内涵,增加了“身心关怀”“心理矫治”元素。

【前言】

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相比小组、社区、家庭社会工作,尤为滞后,直到20世纪末学校社会工作才兴起,专业研究论文涌现。兴起到普及推广还有一定距离,如今,许多学校的学生学习生活问题仍是学生处人员处理,学生处人员大多身兼行政工作,呈现三个特点:人员社会工作专业性不足且工作兼职化、对学生的引导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解决问题粗浅化。

而95后、00后已成为高校、中学、职校的主要群体,他们接触新鲜事物更多更快,受诱惑的机会更高,发展压力更大。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学生服务工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需要,以社会工作补充学校教育,是必要的。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中,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1]。

社会力量和学校教育有互动,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动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下,赋予了新内涵,增加了“身心关怀”“心理矫治”元素。

自从2006年起,开始有了以“学校社会工作”为中心词的论文发表,迄今不足30篇,理论研究和运用匮乏,以驻校社会心理为主题的实操和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以福州为例,直到2013年,福州市成立第一个小学驻校社工站,比其他省起步晚,中学、职校、高校社工服务仍显空白状态。

【目的】

福州市艺术学校的闽剧文化教育在2016年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2016-2018年近三年,中职段学生升学情况差,截至第一学期期中考新生退学比例高达10%左右,尤其闽剧科明显,期中考后有11.1%退学或转班。

学校原有学生处1名心理学教师配合学生处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问题学生由班主任进行家校沟通,心理学教师兼职学生处其他行政工作,其精力和人手均不足以为学生提供全面性专项工作,2018年8月通过面试纳入新生44名,为了改良新生适应情况,为闽剧文化传承留下好苗子,应对学校社会工作缺漏现状,学校引进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社工师谢颖灵承接学校新生社工工作,时间周期从9月至1月上旬期末考前。

一、了解问题成因

2018年9月初,驻校人员谢颖灵以“新生心理适应”为专题调配人员成立小组,开展立项调查,通过与学生处、若干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座谈,了解到新生退学转班主要原因是:

1、学生生源来自小学毕业生,入学年龄在12-14岁区间,在小学阶段普遍成绩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适应练功训练;

2、转班大多是对闽剧不了解、兴趣低、专业迷茫,或家庭存在非双亲、夫妻关系疏远等问题;

3、不适应寄读生活;

4、根据学校的课时设置,每节课时长70分钟,中间根据授课老师习惯,通常不做中段休息,新生不适应变长的课时。

二、了解学生作息情况,设计服务时间

谢老师了解到,学生的作息情况是早上6点起床,6点半开始跑步、早餐、晨功、专业课,中职段低年级学生10点半后进入自由练功时间,中午午饭午休后,下午基本都是安排文化课,学习内容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下午17点到19点自由时间,晚上进行两小时晚功。对新生来说,早功和专业课是最苦的,早起+体能不适,引起情绪压力,所以早上课程结束后容易接近心理抗压阈值,疲惫感和逃离欲最强。

据此,决定提供心理服务的形式如下:

1、将心理课设置在下午第一节,在一天当中最可能出现情绪低估的时间开课,每个班级一周一次心理课。

2、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是下午两个小时,额外开辟一三五早上一小时时段供新生预约。

三、设计服务内容,收集反馈

中学生处在成长的第二叛逆期,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2],心理上正在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所以,中职新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针对这一特点,谢老师设计了问卷,了解学生对以下五个横向方面的兴趣倾向:人际交往、学习问题、认识自我、发展规划、青春期两性问题,纵向设计成五种授课方式:案例分析、影视心理、历奇辅导。

11月底学校开展半期考,以半期考前累积课程问卷和半期考心理卷面成绩,作为中期评估参考素材,截止半期考。半期考前收集的除反馈如下:

(1)在学习内容上,新生对人际相处问题的课程保持最高的兴趣度,其次是学习问题

(图1. 半期考前学生最感兴趣学习的内容问卷反馈情况柱状图)

(2)在课程形式上,案例分析型课收集到问卷26份,喜欢率80.8%,影视心理型课收集到问卷33份,喜欢率90.9%,历奇辅导型课收集到问卷53份,喜欢率98%,据此了解到,新生最喜欢活动形式学习。

因此,在后半学期,对课程内容进行微调,增加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以影视赏析+活动结合的方式授课。自半期考到期末考的心理课反馈情况如下:

(图2.半期考后学生最感兴趣学习的内容问卷反馈柱状图)

在班主任协调下,对6位课堂表现、生活习惯等行为不良的新生进行面谈,确定其心理适应情况,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专业迷茫,存在较高的转学退学风险。半期考内容是课堂上讲过的知识,以传统的书面答卷为主,通过卷面成绩和学生上课行为表现进行比对,建议2位学生进行干预性面谈。

1位是男生,12岁,表现出症状:注意力障碍,多动,社交回避,个人卫生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良,面对教师批评时有麻木和情绪倒错的表现,该男生各科科目进度都跟不上,小学基础知识缺漏严重,经常一个人在空教室或者操场徘徊。父母忙于工作,对男生关注不够,父亲以打骂教育为主,其他同学都是每周末回家,该男生两周才能回家一次,进入本校后跟家人链接交流很少。

1位是女生,14岁,主要症状是:存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迟缓,偏科严重,上课表现出认真听讲,积极互动,但是文化课尤其是数学成绩很差,短期记忆能力弱,经常和其他女生发生口角,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家庭关系妻强夫弱,经常吵架,有一姐姐,关系一般,母亲在各个方面控制欲较强,对女孩的管束方式是一味压制,缺乏平等沟通和启发式教育。两位学生都有较高的退学风险。

成绩呈现出明显的班级差异性,舞蹈班高,音乐班次之,闽剧班低。半期考成绩公布后,舞蹈班对成绩的重视度最高舞蹈学生对本专业未来发展普遍信心更足,专业自信与学习热情初步呈现正性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个案工作情况

一学期共对13位新生进行个案工作,新生主动来访率是13.6%,闽剧班最高,半期考筛查出的两位新生进行每周一次面询,其中1人转班,2人退学,闽剧班无转班、退学情况。

接受长程面询的男生,养成了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的习惯,口语表达有进步,个人卫生问题有所改善,筛查面询的女生,专业课成绩稍有进步,发脾气情况有所减少,文化课尚无明显变化。

五、工作小结

本项目工作突出了心理服务,包括集体授课、个案筛查、长期面询,区别于传统的驻校社工侧重小组活动和家校互动,学校采取全校封闭式寄宿生活,新生培养任务是专业基本功训练,综合能力和认知智力提升相对次要,生源属学生被动报道的情况居多,新生心理适应性服务是适应于学校培养任务、生源情况。

本项目工作特点有两点,一是不同于常规的测评筛查法,运用了行为与考试分数双比对的筛查方法,适用于小班制教学和特长生。二是通过每节课的课后不记名问卷收集,发现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学习需求高,体现了渴望发展社会化能力,进行更有效的人际互动的愿望。

还有不足之处函待改进:一是个案筛查和跟进需要与带班班主任更紧密地联络,进行双向反馈,帮助个案更精准地进步。二是感统协调的功能性筛查没有设计其中,忽略了感统失调的学生的筛查并提供针对性帮助,及时让这样的青少年今早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是更人性化的出路。

经福州市台江区好邻居社区服务中心青少年发展部研究组研讨,针对四个月的新生适应性服务,对中职学校驻校社工提出一些思考:

一是,倾听学生的心声,接纳学生的后进状态。中职学生普遍经历过小学阶段成绩差、被老师同学甚至家人忽略的处境,打击、不被认可是不少中职学生的家常便饭,学业生涯选择机会比普通中学普遍少,他们常常会用沉默型对抗,来保护自己,他们比一般青少年需要他人的接纳、心理上的鼓舞,驻校社工需要注重帮助新生建设良好的自我认知。

二是,尽量创造充分的交友空间。人际交往是中职学生的最主要需求,这是这一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在人际交往方面尽量让学生体验到存在感、尊重与爱,是重要的激发学生自信、学习动机的来源。驻校社工开展个案干预时需要注重新生的人际交往状态和心态。

三是,适度释放他们的贪玩天性。艺术类职校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学生和家长存在“出道早机会多”的认知,很多新生年纪比正常入学年龄小,年纪最小的新生相当于小学四年级。这样的低龄比例高的新生群体,仍然具有贪玩的特点,心理课以玩和活动为主的形式是学生所喜爱的,充分把握这个心理需求,激发他们在玩耍中释放情绪压力,能够加快新生心理适应的步伐。驻校社工需要重视对低龄新生的游戏方式加强过渡性引导,让他们尽快在游戏需求和学习任务中找到平衡点。

[1]节选自《学校社会工作》2008年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2]参考自《发展心理学》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谢颖灵,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社工助理师,国家亲子沟通培训师,国家中级育婴师,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曾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青少年事务项目组长、心理咨询师,现社会职务有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训指导教师、福州市台江区好邻居社区服务中心项目运营,曾获省级“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省级“优秀心理咨询师”称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