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四川社会工作网【官网】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18-07-04

吸毒、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毒瘾戒除后虽然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心理问题依然突出。只有建立从个人、家庭到社会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使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逐步改善自身心理状况,融入有包容性的有亲情的家庭中,真正回归到普通人的社会生活。

一、戒毒人员典型心理特征

纵观戒毒人员吸毒、戒毒、复吸的过程,不难看出,戒毒人员普遍存在两方面明显特征。

(一)心理依赖性顽固。戒毒人员对于毒品的依赖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但是,心瘾实际上从排除吸毒对大脑的损害外,应是某种程度的心理变态,而且是一种慢性的病态,也是戒毒人员难以摆脱毒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戒毒人员产生心理依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学“习得理论”认为:人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可通过经常学习而获得。从学习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强化,使学习所得的行为固定,构成不同模式的新的行为。戒毒人员正是通过这种习得的觅药行为,不断得到毒品“闪电”般的缓解戒断症状效应和欣快感,以及偶然或有意中断吸毒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和药物强烈渴求感等构成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因素。日积月累,不断作正负强化,终使毒品依赖成为牢不可破的行为模式,几乎所有的戒毒人员都无法用意志摆脱这种心瘾。”

戒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吸食毒品能够给人带来快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虽然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难以获得毒品,但一些特定因素可以唤起他们吸食毒品的情感记忆。笔者曾与戒毒人员探讨香烟与毒品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人承认:在吸毒时,毒品产生的快感需要用香烟来“吊”出来,在无法得到毒品的环境下,对香烟的依赖心理较重。通过吸食香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吸毒的快感。戒毒人员对香烟的依赖,表明其对毒品的追求和向往并不会随着毒瘾在生理上受到控制而消失,且还将长期存在。

(二)人格和心理变异明显。研究发现,毒品使戒毒人员的人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严重影响其思维、行为和情绪,对于吸毒的意志力、注意力、记忆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毒品的依赖性使戒毒人员丧失了效率、兴趣、责任感、羞耻感等表现为反社会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缺乏羞耻感、伦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数戒毒人员有精神抑郁、自卑感、无能感、性心理和性行为异常、喜好刺激、逃避现实、自恋等病态心理特征。因此戒毒人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精神系统出现了障碍或变异。

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以上两个典型问题,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种心理疗法。它原本是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精神病患者或心理障碍者的心理问题的方法之一。它的对象原是精神病和心理障碍者的家庭系统。这种疗法的基本出发点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乃至精神上的疾患,不是个体本身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父母子女的互相影响,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果采用一对一的单个治疗,当被治疗者治愈以后,再重新回到原来的那个家庭环境中,受原有的那个环境影响,往往很快会旧病复发。因此,家庭治疗打破了那种一对一的治疗方式,把着眼点放在整个家庭系统上,关注系统内包括家庭成员的认知、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胞关系的互动,通过改善家庭环境来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戒毒人员复吸的机率依然很大。吸毒人员的大量增加和戒毒人员的复吸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毒品本身的强烈成瘾性这一原因以外,吸毒人员的不良个性、家庭的不良环境是导致吸毒与戒毒人员复吸的重要因素,不良个性又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改善吸毒人员的家庭环境,对吸毒人员进行家庭心理治疗在预防戒毒人员复吸工作中显得十分必要。

1.要从“家庭”这一宏观体系去分析问题

吸毒人员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常常是由于自身的不良个性所导致的,这些不良个性常常是因为父母、妻子等的认知水平偏低、感情不合、事业不顺等问题折射到吸毒人员身上所致,因而要以“家庭”系统为着眼点,去寻找问题的症结。

2.要用“系统”的思想去拉动家庭成员的互动

任何大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小系统的状况,反之,小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大系统的状况,互相彼此往来,影响、改变原有的平衡。吸毒人员父母的认知、夫妻关系、以及其他心理问题会影响家庭气氛、影响吸毒人员的心态和行为;反过来,吸毒人员的心态和行为又会影响家人的情绪,影响家人的态度的选择。因此,治疗者要注意到全家每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调节,要依赖全家人的协力合作,在互动的状态下达到改变个性的心理和行为的目的。

3.要以“情”为重

有问题的家庭,由于长期的冲突,往往情绪、情感很恶劣,面对治疗者会争着数落、说理,要求评断是非。而治疗者绝不能充当法官,判断出谁是谁非,反而更伤感情。要想办法让他们去注重解决眼前矛盾,尽量避免翻旧帐,要淡化缺点,发现闪光点,树立当事人的自信心。

4.积极引导,充分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

吸毒人员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常常是由于互相缺乏理解所致。而缺乏理解的根源就是当事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不能了解彼此的所思所想及行为的出发点,甚至相互之间还有许多误会。这种情况,有时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虽然意识到了但不是任何条件下都能很好地沟通。家庭治疗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当着全家的面,诱发当事人倾诉心声,在治疗者的帮助和分析之下获得家人的理解和同情。

(二)个体心理辅导

从吸毒人员的实际看,他们违法原因、思想表现、年龄特征、文化程度及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其心理上具有心理依赖性顽固心理异常及人格变化明显明显特征戒毒人员在所内的戒断率可以达到100%,但是一旦出了封闭管理环境,步入社会后的复吸率也非常高。所以,对回归社会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侧重于指导戒毒人员学会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和独自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是要指导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学会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引导戒毒人员思考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对你而言是个问题,可对他却不是问题,指导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学会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和自我心理调试方法。

二是要指导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处理困境。我们的父母、姐妹、兄弟、同学、朋友等都是可用的资源,但当一个人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往就会忘掉可用的资源,低估自己的能力,忽略别人可以提供的帮助。所以,心理医生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指导。

三是要指导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学会独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戒毒康复后,生理上健康了,但是自我能力还是比较脆弱,需要他人给予长期的支持。但是,回归社会后这种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又走上复吸的老路。所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社会性心理辅导

1.开展团体心理互助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戒毒康复回归社会后,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排斥和奚落,人格上的扭曲和反社会型倾向使他们难以与其他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上所内戒毒时间短,效果难以有效巩固,如果监督不到位,就会复吸。因此,联合社会力量,按不同区域,建立团体心理互助小组,定期对戒毒人员开展团体辅导,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目前戒毒工作中最为紧迫的任务。

2.开展心理拓展训练

在对回归社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能力和特征进行全面诊断的基础上,对具有相似心理特征的戒毒人员分别运用特定的心理拓展训练项目,如通过攀岩壁、空中断桥、模拟电网、穿越沼泽、胜利墙等针对性训练项目,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充分认识自身的潜能,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培养创新、应变、沟通、进取等素质,树立新的理念;加强面对复杂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培养韧性十足的执着精神,对团队充满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表达自我的自信度与感染力;提高人际沟通的丰富技巧和把握能力,优化人际环境;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达到完善人格,培养毅力、勇气、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

一些观点认为复吸的主要原因是吸毒者缺乏决心和毅力。但笔者认为:光靠说要有决心和毅力是不够的,一定要加强科学治疗和训练,而这种训练必须借助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才能达到目的,并不是许多临床医生和社会工作者所谓“聊天和教育”,根本意义上的去陋步新、纠正恶习,最终还得由戒毒人员自己内因来完成。

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  王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