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甲子又十年,新中国迎来70华诞。抚今追昔,翻阅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凝视当今之现实,社会工作者或许会有更大的责任感和作为新制度建设者的自豪感。
社会工作是通过服务有需要的困境群体和个人,解决其困难、激发其能力发展、促进其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协调,进而增进社会和谐的专业活动。虽然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是,后发展国家也有自己增进人民福祉、推动社会进步的努力。新中国成立的70年,就是为了实现改善民生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在比较中选择、在反思中奋进并走向跨越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要涤荡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医治社会的痈疽、走向民族自强自立。面对建设新国家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在社会层面上,治理严重的失业问题,解决流浪、娼妓等不良现象和清除污浊的社会风气,政府首先实行的是社会改造运动,这里不但有严格的社会管理,也有通过服务把问题群体变为新人的诱导、改造和激励。看得出,这里有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服务的内容。
计划经济时期是“激情燃烧的时代”。新中国的成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令人向往的发展前景,不断催促着人们产生激情,这种激情也在建设新社会的群众运动中不断释放。面对城乡困难群体,政府采取的是物质帮助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对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孤儿实施五保政策,对城市贫困家庭通过工作单位等渠道实施救济和服务。这就是学者所说的“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新中国的“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具有现实合理性,这种现实合理性来自新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也来自社会服务制度和人们的福利文化认同。它包含着丰富的含义:党和政府对人民负有解决其困难的责任,这来自“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和政府借助严整的组织体系有能力、量力而行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型问题;无论是提供物质救助还是思想工作,都带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涵义,而且是责任与激情同在。执政党用这种方式方法解决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可以算作是经验之谈。不是么?至今这类社会工作还在发挥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个人努力与其福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直接。对于长期陷于贫困的人们来说,最大的福利是获得自我能力发挥的机会。正是因此,在不长的时间内,人们靠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激情和努力,走出贫困、走向发展。一时间,好像“帕累托改变”在中国发生了。在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久了的人们渴望自己能力的发挥。另外,人们也希望来自政府的保护和福利。在遵循“小政府,大社会”方向推进改革之时,面对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一种新的、现代的提供社会服务的模式走向前台——这就是专业社会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末专业社会工作恢复重建,到21世纪初党中央决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再到中组部、民政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相关政策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众多文件中强调要积极发展社会工作,多领域社会工作开始开展和发挥作用,社会工作逐渐由“陌生人”变为“相识者”。如今,在老人、儿童服务,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精神卫生服务,残障康复,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社区矫正等领域,处处有社会工作者的身影和真诚的服务,传递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爱和关怀、促进着社会正义与社会和谐。由执政党和政府直接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而且富有成效,已经成为全球社会工作发展的“中国现象”并获得赞誉,它也成为我们“道路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里,我国在进行着跨越。
党的十九大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新时代对改善民生、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这正是社会工作的用武之地。新时代、新景象,我国社会工作将迎来新的高质量发展,与祖国和人民同行。